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1.dyndns.org)(xys.3322.org)◇◇ 

【立此存照】

坚定不移的战斗者萨达姆

唐师曾

  一

  让我这个病休在家的新华社记者给著名的《萨达姆和他的伊拉克》写序颇感
尴尬,这原本是新华社记者得天独厚的分内之事,特别是我这样长年出入伊拉克
的常客,现在反倒让外国记者抢了先,译者是我国文化部的老参赞王贵发先生。
为了让材料更丰满,应出版社要求,我不得不重新提及我过去写过的一些东西。

  2000年海湾危机十周年,我受伊拉克文化新闻部长邀请第五次重返伊拉克,
计划独家采访萨达姆总统。行前,原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鲁培新把一张临摹的萨达
姆像送到我家,让我请萨达姆在这张画上签个名……说作者袁熙坤曾经为撒切尔、
曼德拉、克林顿等上百位外国元首画过像,可就是没法见到萨达姆。

  一到巴格达,我就托朋友找到萨达姆,萨达姆总统爽快地用签字笔在这张画
上签了名,我计划已久的采访眼看水到渠成。就在这时,一纸要“唐师曾立即回
国”的紧急命令发到巴格达,我试图再次吸引世界瞩目,重振海湾战争时新华社
雄风的计划就这么流了产。

  现在,曾经担任我国驻埃及、叙利亚、伊拉克等国文化参赞的王贵发先生,
把埃及著名记者艾米尔·亚历山大采写的《萨达姆和他的伊拉克》译成中文。尽
管版本偏老,观点和我们熟知的世界潮流不大合拍,但只有纯正的阿拉伯弟兄,
才能真正进入萨达姆的内心世界。昔日伟大的阿拉伯帝国今天已经分化成22个阿
拉伯国家,它囊括了四大文明古国的二分之一。在阿拉伯国家中流行这样的说法:
要想在中东有作为,政治上离不开埃及,经济上离不开沙特,真正立竿见影的离
不开伊拉克。因此,埃及记者写《萨达姆和他的伊拉克》有其独占鳌头的权威性。
也只有毕生在阿拉伯国家服务、精通阿拉伯文化的老外交官,才能把《萨达姆和
他的伊拉克》真正客观、传神地译成中文。

  萨达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:“一个人的政治道路是同他的出身、经历和生
活中所遇的困苦分不开的。”要想了解萨达姆和他的国家,必须以阿拉伯人的文
化习惯来审视萨达姆。在现存的22个阿拉伯国家中,萨达姆不仅是一国之主,而
且是一个战士。

  二

  巴格达位于两河流域富饶的新月形土地上,早在6000年前,这里就出现了城
市,发明了车轮,修建了灌溉系统,创造了泥板上的楔形文字……巴格达作为伊
拉克的首都,是阿拉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,也是中东最重要的政治、文化与
贸易中心。千百年来,不同种族的阿拉伯人、库尔德人、波斯人、土耳其人、亚
美尼亚人,不同宗教信仰的穆斯林、基督徒、犹太教徒以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聚
居共处,使巴格达充满了神奇的魅力。世界古典名著《一千零一夜》中许多动人
的故事都是在巴格达发生的。

  海湾战争爆发前夕,我被新华社派往巴格达。图片传真机被装到巴格达移动
卫星发射天线上,使巴格达分社成了新华社第一个用卫星天线向外界传发照片的
分社。

  自海湾战争爆发前夕到现在,我曾经5次前往伊拉克,每次都是风口浪尖,
由于事件本身举世瞩目,捎带着“竖子出了名”,在我写的4本印数超过15万的
畅销书中,有三本和伊拉克有关。

  在国际新闻为美国一家垄断的形势下,经常有人问我,为什么1995年全民公
决萨达姆以得票99.96%的高分蝉联总统。原因很简单,今天绝大多数伊拉克人比
在原来西方统治者执政年代的生活好得多。在持续多年的封锁下,萨达姆政府保
障农产品自给自足,首先是蔬菜水果。肉制品虽不丰富,但仍保持最低水平。底
格里斯河、幼发拉底河和波斯湾有的是鱼,地下有的是油。伊拉克人不缺吃,也
不少电。某些自己不生产的商品匮乏使居民生活受到影响,药品奇缺使伤病员首
先是儿童死亡率上升。但客观上的自力更生与主观上捍卫独立的决心使伊拉克永
远不败。面对国际封锁,政府发给居民每人一卡,凭卡每月供应6000克面粉、
4000克大米、500克黄油、1500克糖、300克茶、1只鸡、1条香烟以及肥皂、洗衣
粉和汽车轮胎等。这些供应品在遍布各地的特供商店免费供应,或仅象征性地交
极少的钱。

  伊拉克90%的居民有自己的住房,煤气、电、水、电话等费用基本上由公家
负担,个人负担的不到月工资的1%。伊拉克保护私有财产,允许多种经济形式,
自认为正在建设阿拉伯社会主义,因而优先发展国有经济。独立前伊拉克只能保
有石油收入的6%,其余的全被西方国家拿走。现在,石油收入全部归伊拉克政府,
这正是西方国家借口人权攻击萨达姆的根本原因。

  三

  10年前,我因海湾战争涉足许多中东国家,在没有战事的晴好天气,我喜欢
躺在小旅馆里打开空调看电视。除卡扎菲的利比亚和萨达姆的伊拉克外,我发现
马耳他、土耳其、约旦、以色列、塞浦路斯、埃及、海湾……所有电视台都在播
放同一首节奏很强的MTV。我由于在娘胎里被妈封了五音,没有音乐细胞,但耳
濡目染次数多了,再配以莫斯科坍塌画面,好歹分辨出唱的是《一起走》
(Together)。面对阿拉伯世界铺天盖地的可乐、汉堡,我哀叹即使美国在海湾战
争中惨败,美国的生活方式也早已经兵不血刃占领了整个中东。

  多年来我一直顽固地认为,伊拉克是世界上最值得宠爱的一方水土,是神赐
给人类的,是地球上最适合生命繁衍的地方。古希腊人把这块新月形土地称做
“美索不达米亚”,意思是位于两河之间的良田。以我狭隘的纯自然眼光看,伊
拉克是地球上绝无仅有的最有“油水”的富国。伊拉克石油的质量、储量、产量
长期稳居世界前茅,亚述附近的油汽田至少自燃了一万年。与伊拉克比邻的科威
特、沙特虽然也有石油,可由于缺水饱受干旱之苦。一海之隔的埃及虽然有条尼
罗河,但缺乏石油,更不用说苏丹、也门、约旦、叙利亚、以色列那些缺油少水
的沙漠国家。

  伊拉克富甲一方,就在埋藏万顷石油的沃土之上,底格里斯河、幼发拉底河
两条世界级大河滚滚流淌。早在公元前3000年,苏美尔人就在这里创造了人类最
古老的文字和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法典——《汉谟拉比法典》,伊拉克一直是四
大文明古国中最富足、最具国际性的开明国家。

  大概正是因为这里过于美妙,所以才屡屡遭受异族入侵:古波斯阿开民王国、
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、塞琉古王国、波斯的萨珊王国和阿拉伯哈里发大帝国。阿
拉伯统治中心也从麦地那迁到大马士革,又从大马士革迁到巴格达,进入鼎盛的
“黑衣大食”——阿拔斯王朝,巴格达成为世界的中心。 

  四

  1937年4月28日,遗腹子萨达姆·侯赛因在提克里特农村出生,侯赛因家族
具有悠久的抗击奥斯曼和英帝国占领的传统,“萨达姆”的原意就是“坚定不移
的战斗者”。

  萨达姆从小便喜欢历史,特别是对阿拉伯的历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。也正因
为他太熟悉阿拉伯复杂的历史和各国之间千丝万缕的政治、宗教关系,才会导致
他领导伊拉克发动一系列恢复伊拉克历史地位的民族战争。

  与一般阿拉伯人不同,萨达姆习惯穿戴整齐,时间观念极强。他不嗜烟酒,
喜欢喝凉奶和阿拉伯黑咖啡,主张减肥、健身,经常以身作则带领阁员们在底格
里斯河里游泳。由于从小喜欢历史,功底深厚,无论闲谈还是发表讲话,他都喜
欢引经据典。酷爱政治书籍的萨达姆不大出国,就是正式的国事访问也极为有限。
由于他在农村长大,节假日基本上都是在伊拉克的农村度过,他和普通农民一样,
用铁扦子叉着鲜肉自己在火上烧烤。我总觉得萨达姆的许多生活习惯颇似毛主席。

  70年代开始,伊拉克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,萨达姆在百姓中的声望直线上升。
当时,他外出时常是身穿欧式服装,外加一件阿拉伯长袍,嘴叼古巴雪茄,伊拉
克青年竞相模仿。目前伊拉克受国际制裁多年,人民生活极为困难,但在许多伊
拉克人心中,萨达姆仍是不可替代的民族英雄。

  萨达姆处事果断,建国初期伊拉克人曾经为国名争论不休,是“伊拉克阿拉
伯共和国”、“伊拉克民主共和国”还是“伊拉克人民共和国”?萨达姆认为,
伊拉克属于阿拉伯世界毋庸置疑,真正人民民主的政府更不必把“人民”、“民
主”挂在国名上。最后根据萨达姆的意见,定名为“伊拉克共和国(the 
Republic of Iraq)”。

  萨达姆是一个敏感的人,喜欢独自微服私访。他认为警卫簇拥不但没有意义,
还会引发人民的反感。巴格达流传着许多萨达姆的故事:1979年10月8日,亲自
开车上班的萨达姆碰到一位要求搭车的小学生,萨达姆问小孩:“你是阿拉伯复
兴社会主义者吗?”小孩说:“是的。”于是萨达姆一直把小孩送到亚提菲叶赫
第二小学。又有一个早晨,萨达姆敲开一家房门:“萨达姆要吃早饭,吃你们平
常吃的那种早饭。”“可平常我们没有鸡蛋呀!”不久,巴格达就有了充足的鸡
蛋供应……

  萨达姆还命令电视台举办每月讨论会,要求官员公开解答人民的各种难题。
萨达姆说:“社会主义不应该是人民的负担,而是谋求幸福的捷径。”他还发布
了许多类似《毛主席语录》的名言,如“骄傲自满会造成头脑不清”、“笔和剑
同样锋利”、“教育是摧毁一切的武器”、“收割多于播种、消费多于生产的民
族没有发展前途”等。

  萨达姆在党内实行自我批评制度,就像基督教徒在教堂里做的一样。每周定
期举行党会,党员起立,坦白自己最近做的错事,众人在一旁分析批评,最后表
示“今后一定改正”。

  萨达姆要求所有人互称同志:“我想让人民感到生活由正义支配,而不是靠
拉关系。”他对贪污腐败一律严惩,因为“国家已经付给足够的酬劳,只要革命
就可以过上体面富足的生活,受贿毫无理由”。1980年2月16日,他亲自宣判四
名有轻微受贿行为的副部长、工程师、商人死刑……

  我这里一再饶舌介绍萨达姆,是想在以往见闻的基础上切入伊拉克。因为伊
拉克共和国与一般共和政体不同,萨达姆总统的个人影响力就像章鱼的触角,已
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。就在我第五次访问巴格达之际,一位资深外交官仍然用
“金字塔”来形容萨达姆政权的稳固。按这位伊拉克问题专家的说法,今天的伊
拉克很像当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国。而在敌视萨达姆的西方国家看来,萨达姆及其
复兴社会党的未来是无法预料的。

  五

  萨达姆和复兴党的“先分别在每一个阿拉伯国家夺权执政,然后在整个阿拉
伯范围实现统一,最终恢复阿拉伯祖先的光荣”的梦想,就像共产党要在全世界
实现共产主义一样令洋人害怕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,西方始终对叙利亚、利比
亚、埃及、约旦、伊拉克等国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持警惕态度。只不过面对强大
的社会主义阵营,必须把精力放在防止共产主义扩散上而无暇他顾。苏联解体,
热衷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的萨达姆、卡扎菲迅速暴露为矛盾的焦点,成为英美生
活方式的对抗者,最终成为打击目标。

  我在开罗曾经请教过一位美国记者:为什么不许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
器?这老兄理直气壮地告诉我,中东石油是整个地球的“血库”,必须保证绝对
安全,所以不允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存在。我接着问,以色列也是中东国家,为
什么它就可以拥有类似武器?这老兄说,因为以色列每隔四年就进行一次全民大
选,政体健康。而伊拉克永远是萨达姆一人说了算,一个人说了算的独裁国家随
时都可能危害整个人类。我继续往下问为什么,不料这老兄极不耐烦地打断我:
“别问了,现在就是要打他!”可见狼要吃羊是不需要理由的,更何况伊拉克吞
并科威特,自己主动为西方送上了一个最冠冕堂皇的理由。

  依我个人褊狭的眼光看,伊拉克犹如一位天赐美女,自恃美丽而怀春,但红
颜薄命,因“怀春”招致持续的残酷蹂躏,而且由于“冶容诲淫”无人同情。在
42天的海湾战争中,多国部队持续空袭伊拉克的飞机超过10万架次,其中最紧张
的几天,巴格达空隙密度高达每五六分钟一个波次。此后是接连10年的封锁禁运,
数不清的“沙漠”行动……

  六

  海湾战争是20世纪钢铁含量最大的战争,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的两极格
局土崩瓦解。这是历任美国总统前仆后继、始终追求国家利益的必然结果。反法
西斯巨人罗斯福、冷战总统杜鲁门、欧洲解放者艾森豪威尔、青年才俊肯尼迪以
及约翰逊都试图以武力进入中东。进入70年代,尼克松、福特、卡特通过《戴维
营协议》促使萨达特、贝京达成埃以和平。海湾战争终于给乔治·布什机会,美
军再次以拯救者身份打了一场世界大战,名正言顺地进驻海湾。克林顿总统把这
种有利的军事、政治态势固定下来,并转化成其他利益资源。

  历史上每过一段时间,超级大国都要用武力解决陷入“死结”的棘手问题,
这对任何国力不够的国家都是惨不忍睹的悲剧。一次大战的德、意、奥,二次大
战的德、意、日,都因战败蒙受屈辱,进而牵连站错队的小国弱国。今天,坚持
几十年反帝的萨达姆已经连一个盟国都没有,仍然悲壮地“追求阿拉伯世界的统
一、自由和社会主义”。作为政治家,萨达姆总统勇气可嘉,可战争受害者却是
那些既无美国护照也没有绿卡的伊拉克人民。

(XYS20030418)

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1.dyndns.org)(xys.3322.org)◇◇